行业资讯

中国电影特效发展纪事

    50年代 萌芽

    1950年,根据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的指令,在东北、北京和上海电影制片厂分别设立了特效部门,由东北电影制片厂负责对各厂选派的特效人员进行基础知识的专业培训和实习。1953年,上海电影制片厂正式成立了工种齐全的特效科。1955年 《天仙配》首次研制并运用了“分色合成”的特效工艺。1956年 《沙漠里的战斗》中首次应用了空间像逐格放映合成摄影工艺,黑白电影开始有了越来越新奇的画面。

    60年代 自主研发

    上世纪60年代中国电影特效发展迅速,各家制片厂都在研发技术。1960年,为拍摄《宝莲灯》开发出了分裂遮光器的特效摄影术,这一技术之后又在《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进一步完善。1963年,《红日》和《水手长的故事》大规模地使用了模型摄影、动态配景接景等合成摄影,以假代真拍摄了大量有坦克和飞机的战争场面。60年代初期,北影特效部门制成我国第一套国产红外线幕活动遮片合成摄影系统,并首次在影片《游园惊梦》中成功应用。

    70年代 重生

    十年动乱让中国电影陷入停滞阶段,电影特效在文革后期才开始缓慢重生。1974年在重拍《渡江侦察记》中首次使用了玻璃珠幕正面放映工艺。1977年,影片《傲雷·一兰》首次使用了变焦距接景节点云台设备。

    80年代 科技复兴

    上世纪8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一个黄金时代,电影特效也迎来发展高峰,像《白蛇传》、《李慧娘》、《孔雀公主》、《火焰山》等片都凭借在特效方面的成功探索而获得金鸡奖的肯定。另外,中国电影也开始与计算机找交道,比如当时北影厂从好莱坞引进了一套通过计算机数字控制的“动作控制”摄影系统,上影厂引进了由计算机控制的特效动画摄影台。

    90年代 望数字兴叹

    上世纪90年代中期,《侏罗纪公园》、《泰坦尼克号》等美国电影广泛应用电脑特效取得惊人效果,电脑影像制作技术在国内也开始备受影视创作人员的关注。全国从事三维动画制作的单位虽然多,但主要在广告制作上,有能力从事电影特效制作的很少。

    21世纪初 电脑风潮

    2000年,上影厂率先在制片厂系统内成立了电脑特效制作中心,当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电脑特效制作影片《紧急迫降》。2002年,《极地营救》大规模地使用了数字特效技术,60%的电脑特效及合成镜头,是当时国内电影中上运用特效镜头最多的一部电影,但是与好莱坞电影相比,水平还显稚嫩。之后,国产数字特效电影得到了迅猛发展,使用数字影视特效技术成为一种常态。
        SITEMAP ©2013 北京奥义思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Inc. All rights reserved.